名人殺手 – 大腸癌
腸癌是我國十大惡性腫瘤之一,發病時程短,病情隱匿。近年來有許多名人不敵大腸癌陸續離世,包括藝人賀一航、知名導演楊德昌、劇場鬼才李國修、秀場天王豬哥亮,名嘴汪笨湖等人。但事實上,大腸癌並非絕症、也不難預防;根據美國癌症研究協會指出,大腸癌是最可預防的癌症類型之一,2分之1的患者可以透過調整飲食習慣、運動與體重控制來預防。而定期大腸癌篩檢,早期癌的治癒率與5年存活率都可以超過8成5!

大腸癌檢測方式
目前檢查腸癌的方法有4種:糞便潛血篩檢、鋇劑大腸X光、乙狀結腸鏡和大腸鏡檢查。

若是大腸直腸問題,通常用糞便潛血做初步篩選,若呈現陽性反應再進一步檢查,如鋇劑大腸X光、乙狀結腸鏡或大腸鏡檢查,用以確定大腸或直腸是否有腫瘤。缺點則是很多因素容易造成篩檢誤差,例如痔瘡、肛門裂傷等;還有部分食物如豬血湯都有可能造成假陽性。

鋇劑大腸X光檢查,是最早使用的檢查方法,由肛門灌顯影劑(白色的鋇劑)到腸道,從而X光檢查是否有腫瘤。但若大便未清除乾淨,就很容易誤判為瘜肉,影響醫師的判讀。

乙狀結腸鏡是檢查肛門直腸及大腸左側(約至降結腸處),病人只要灌腸後就可做檢查,較無痛感,然而探測深度只能看到一半的大腸,因此除非患者真的很害怕做大腸鏡,或者醫生高度懷疑病人的病灶是在乙狀結腸或直腸,否則一般來說,醫生還是會建議病人直接做大腸鏡檢查,以便看見大腸的全貌

大腸鏡則是最主流的檢驗,將探測鏡從肛門進入,從直腸到盲腸進行檢查。完整的大腸鏡平均時間約10分鐘,現有麻醉的無痛手術。

大腸鏡兼具診斷與治療作用,不僅可以進行病理切片診斷,當發現瘜肉時也可以直接切除。因此特別提醒民眾留意,進行腸鏡檢查的醫療團隊是否有足夠技術做瘜肉切除手術。部分健檢中心僅切除小瘜肉,較大的瘜肉就得之後再去大醫院檢查切除。

此檢驗的準確性仰賴術前的腸道清洗狀況,包含低渣、無渣飲食以及瀉藥的服用。根據日本研究表示:「術前兩天服用酪酸菌製劑Miyarisan® BM ,有助於具有提升洗淨的效果及減少氣泡的效果。 」(備註1)為了降低因腸道狀況不佳,需要重新檢查狀況發生,建議在檢查前兩天也可以自行使用酪酸菌製劑,增加檢查的準確度。


圖片來源:康健雜誌

大腸瘜肉=大腸癌?
大腸癌、直腸癌的確有90%以上是由瘜肉長大變化而來的;但瘜肉是良性的,癌症是惡性的。最常見的有幾種:

  1. 增生性瘜肉:為非瘤性瘜肉,不會變成惡性腫瘤。 通常小於0.5公分,好發於直腸與乙狀結腸。
  2. 發炎性瘜肉:當大腸粘膜發生潰瘍壞死,長出新粘膜上皮,或者過度生長所導致;本身不會變成癌細胞。
  3. 腺瘤性瘜肉:一般被認知為會逐漸長大並轉變為大腸癌的瘜肉,分為管狀、絨毛狀,與兩者皆有的混合型腺瘤。小的管狀腺瘤比較不容易惡化。

有瘜肉不代表會惡化成癌症,醫師往往會將瘜肉切除,並送去病理檢查;因此檢查後的門診聽取報告是相當重要的!通常建議每年接受糞便潛血反應檢查,並依據身體症狀每隔3~5年進行大腸鏡檢查。

保持腸道健康,請這樣做!
1. 補充腸道好菌
由於胃有強酸性的胃酸,小腸前段則有強鹼的膽鹽,兩者幫忙殺菌,因此細菌數量不多。但大腸的pH值趨於中性,許多細菌於此開始生長。腸內的空間有限,若是好菌多,相對的壞菌就會少。當腸道的好菌多,腸道自然就會健康,較不容易腹瀉、脹氣或便秘,且益生菌有助分解腸道內的毒素,能預防腸道病變。

然而並非每種益生菌都能通過酸鹼的考驗發揮作用,在選購時要特別留意。像是宮入菌,因為具有「芽孢」,故耐胃酸、膽鹽,能順利抵達腸道,發揮定殖作用。此外因為宮入菌能產生澱粉酶,能分解澱粉粒成為寡糖,從而促進乳酸菌,特別是比菲德氏菌(Bifidus)的成長。等於是一舉兩得,補充酪酸菌外同時增加乳酸菌含量,有效維持腸道菌叢的組成多樣化。

2. 維持良好作息
益生菌不是靈丹妙藥,必須要搭配正常良好的作息,避開危險因子,才能從根本加強腸道健康。
1.少吃紅肉類、油炸、燒烤食物。
2.多攝取纖維含量高的蔬菜水果、全穀類。
3.保持健康的體重,盡量控制BMI在18.5~24範圍。
4.維持穩定的每週運動習慣。
5.適當補充葉酸、維生素B6等營養素。

備註說明:
<以酪酸菌製劑做為大腸內視鏡檢查前處置的檢討> 日本東北厚生年金病院消化器科

延伸閱讀:
益生菌有用嗎?吃對才有用!
益生菌百百款,該怎麼挑選呢?
拒絕腸漏!遠離亞健康,從日常保養做起。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