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拉肚子了,我明明就很注意不吃生冷食物,但為什麼每次出國還是會腹瀉!?」到國外旅行最常遇到的健康問題就是腹瀉,不管是到已開發國家,或是未開發國家,都很容易發生。「旅行者腹瀉」(Traveler’s Diarrhea,簡稱TD) 是種腸胃道感染疾病,症狀往往是持續排出未成形糞便的狀態,並常常伴隨著腹部痙攣性的疼痛、噁心、發燒、脹氣。通常會影響20%-50%的短程旅行,除免疫力較差或者糖尿病患者容易得到外,偏好探險的年輕人也要特別留意。

水土不服主因在接觸到陌生的細菌!
旅行者腹瀉有極高比例是經由食物傳染,偶爾是不乾淨的水源。根據旅行目的地發生率可分為3類:

  • 低風險國家: 美、加、澳洲、紐西蘭、日本、北歐、西歐
  • 中風險國家: 東歐、南非、加勒比島附近
  • 高風險國家: 亞洲、中東、非洲、墨西哥、中南美洲

因此在衛生條件不佳的國家請務必多洗手,並掌握「煮沸、煮熟、剝皮、或選擇不吃」等原則。

  • 煮沸:不飲用自來水、冰塊、和未經過高溫消毒的牛奶和乳製品。
  • 煮熟:不吃吃生的或未煮熟的肉類及海鮮。
  • 剝皮:避免吃生的水果(如香蕉、橘子、酪梨)和蔬菜,除非是可以剝皮的食物。
  • 不吃:不吃路邊攤的食物或飲料。

回國還在腹瀉?若不妥善處理會變成腸躁症!
大多數「旅行者腹瀉」症狀約持續3-4天,通常不需特別治療即可痊癒,但也有部分患者會拖至一周以上,或者已回國後仍未見好轉。這時千萬要留意,根據國際旅行醫學學會研究指出:患有「旅行者腹瀉TD」者,若在旅行前12月經歷不良生活事件,或曾出現腹瀉的情況;有可能在多次腹瀉發作後,引發腸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的風險增加了6倍。(備註1)

出國前就開始這樣做:腸保健康,玩得更盡興!
由於出國的環境改變,加上時差,進食時間與平日不同,以及因為行程導致的心情變化。加上有可能接觸到人體還不熟悉,故沒有良好抗體的細菌與病毒,建議從出遊前3~5天即開始補充益生菌,建立良好的腸道菌叢,同時也可以增進對抗細菌的抵抗力。

出國期間除了避免進食生冷食物及飲品,同時建議每天至少1包益生菌;腸胃道不佳者,或飲食條件較低落的環境可以考慮增加成早晚各一包,加強消化道功能,部分菌株也可以同步增強免疫能力。根據「旅遊醫學Travel Medicine」研究發現:至埃及兩週的旅行,於出發前兩天開始服用益生菌的組別,僅有17人出現腹瀉;其他組別出現腹瀉的人卻有足足29人,服用益生菌旅行性腹瀉的風險降低約40%。

若真的回國後演變成「腸躁症」,仍然可以透過正確的治療以及補充合適的益生菌,有效緩解或改善腸躁症。
坊間益生菌多為乳酸菌,近期酪酸益菌的使用也逐漸為大眾所知。由於酪酸菌能分解大腸中的澱粉粒成為寡糖,從而促進腸道乳酸菌的增加,改善腸道菌叢組合使其接近健康人之腸道,所以醫師也常開立屬於酪酸菌的宮入菌,重建良好的腸道菌叢。研究指出
腸躁症患者早中晚各服用一包,隸屬於酪酸菌的宮入菌,連續2週即可緩解或有效的改善腸躁症。(備註3)但無論選擇哪種類的益生菌,切記務必留意「活菌」、「數量」、「有效的菌種」三個關鍵,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備註說明:

  • 備註1:〈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mong a cohort of European travelers to resource-limited destinations.〉J Travel Med. 2011 Jul-Aug;18(4):250-6.
  • 備註2:〈Meta-analysis of probiotics for the prevention of traveler’s diarrhea.〉 Travel Med Infect Dis. 2007 Mar;5(2):97-105.
  • 備註3:〈腸易激綜合症患者服用酪酸菌製劑前後的腸道菌群變化〉Chin J Gastroenteril

延伸閱讀: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