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的業務陳小姐,經常東奔西跑,工作壓力大,飲食也不正常,每次在趕行程的時候,肚子就不舒服,由於經常腹痛腹瀉,擔心健康亮紅燈,就診後才發現原來是大腸激躁症(IBS)。

大腸激躁症到底是什麼?

大腸激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可能是胃腸科門診最常見的毛病,雖然不會致命,但是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常常造成很大的困擾。在台灣平均每5個人中就有1人患有腸躁症,它是一種長期的功能性腸蠕動障礙,好發於女性,約為男性2倍。病人常常會有腹脹、腹鳴、腹瀉、便祕、腹痛、 大便有黏液、解便時感覺未完全排乾淨等腸道症狀,也可能出現非腸道的症狀,例如頭痛、頭暈、倦怠、泌尿道不適等等。

在診斷上,要先排除腸道結構異常問題及其他警訊,最近三個月內(連續或反覆發作)有以下症狀至少兩項,即可能罹患腸躁症:

  1. 腹痛或肚子脹氣,上完廁所就改善
  2. 排便次數改變(從1天1次,變成1天3次以上或1周少於3次)
  3. 糞便形態改變(如軟便、水便、顆粒狀、硬塊等)
  4. 糞便帶有黏液,或是解出黏液狀的糞便

大腸激躁症的形成原因有哪些?

大腸激躁症基本上被認為是功能的問題,因為找不到構造上、生化上及感染的病因。大概有以下幾種成因:(註1)

  1. 腸道過度敏感:腸道變得過度敏感,接受刺激的忍受度也下降,一般的氣體或食物,卻會造成患者腹脹、腹痛或強烈的排便感,可能與腸道粘膜細微受損有關。
  2. 腸蠕動功能障礙:腸肌肉蠕動能力異常地增強或減弱。如食物(纖維素)、藥物、腸擴張、發炎、環境刺激、細菌感染而發生腸蠕動功能障礙。
  3. 腸道神經系統異常:神經訊號傳入的感知或調節異常,使調節腸道分泌、蠕動與感覺的功能失常,引起腹瀉、便祕或腹痛。
  4. 有些病人的問題可能是因為情緒緊張或遭遇壓力時,徵狀特別嚴重;例如旅遊、交際應詶活動、改變平日規律的生活方式、暴飲暴食、月經期間。

大腸激躁症可以靠著藥物治療嗎?

如果在生活與飲食習慣調整後,還是被大腸激躁症所困擾,即需由醫師評估給予適當的藥物來緩解不適,以提升生活品質。

醫師會根據不同的症狀來給藥,若是便祕型腸躁症,會給予適量的軟便藥,減少排便困難;對於腹瀉型腸躁症,則會給予溫和的止瀉藥、嗎啡類衍生物、抗焦慮或抗憂鬱藥物,減少排便次數與減少糞便水分;綜合型腸躁症患者(也就是便祕與腹瀉症狀交替),就要配合當下症狀,彈性調整藥物。

目前也有許多醫院會開立益生菌來進行治療,已被證實益生菌可調節宿主腸道粘膜免疫系統,降低腸躁症病人的發炎性細胞素比例(註2);在上海仁濟醫院消化疾病研究所的臨床報告指出,使用酪酸益菌(宮入菌CBM588)治療大腸激躁症之患者效果顯著,有效率高達83.4%(註3)。

壓力大、荷爾蒙改變、食物過敏或不耐,都是可能加劇腸躁症的原因,除了遵循專業醫師的協助,也建議晚餐的時間儘量早點吃,且選擇量少且好消化的食物,減少腸胃道的負擔,並且保持充足的睡眠,從日常生活開始改善。

備註說明:

  • 備註1:范君怡、許家傑、黃信彰醫師《大腸激躁症及其周邊機轉》
  • 備註2:謝昌成、蕭雅尤醫師《益生菌在腸躁症上的應用》
  • 備註3:張達榮、董曉旭醫師《腸易激綜合症患者服用酪酸菌抑制前後的腸道菌群變化》
  • 備註4:Kamiya, S., et al :Review in Medical Microbiology 8. S57-S59, 1997

延伸閱讀: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