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國健署癌症登記資料和衛福部死因統計,胃癌位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7位,然而胃癌成因複雜,屬多因素疾病,主要起因都是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據研究發現,胃癌患者中有9成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而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者,比沒有感染者罹患胃癌的風險高出5.6倍。

幽門螺旋桿菌和腸胃是什麼關係?
幽門螺旋桿菌最早是在1982年,由澳洲醫學家馬歇爾(Barry Marshall)和華倫(Robin Warren)在人體組織中發現。幽門螺旋桿菌為格蘭氏陰性菌,由於其本身具有尿素酶並可從胃液中分解出氨來中和胃酸的特性,讓它可棲息於胃中長達數十年不易被清除,所以如果沒有做進一步的治療,感染者可能終生帶有幽門螺旋桿菌。

幽門螺旋桿菌已被證實與胃發炎等相關疾病有關。1994年,WHO世界衛生組織即正式認定「幽門螺旋桿菌」為導致胃癌的第一類致癌因子。許多臨床報告亦指出患有許多胃炎甚至是胃癌的患者,胃部多半存有幽門螺旋桿菌,因為幽門螺旋桿菌會破壞胃黏膜表層,導致胃發炎、消化性潰瘍,甚至是胃癌等疾病。

病患大部分是怎麼感染幽門桿菌的?
根據統計,全世界有將近一半的人口體內帶有幽門螺旋桿菌,它的傳染途徑主要為經口傳染,最多經由飲食途徑進入人體。來源可能是接觸到患者的胃逆流物、經糞便污染之食物與水,甚至是因口腔與口腔接觸而傳染,因此幽門螺旋桿菌與個人的生活習慣及公共衛生環境有著很大的關係。

一旦感染常見的胃部症狀有哪些?
多數帶有幽門螺旋桿菌的人可能感受不到明顯症狀,但如果生活中觀察到長期有輕微上腹脹痛、灼熱不適感或常打嗝、噁心等輕微症狀,便有可能是幽門螺旋桿菌引起的慢性胃炎。稍嚴重者可能會有空腹或吃完食物就胃痛、排出黑色或帶血糞便等,然而由於現代人生活中的吸菸、飲酒、壓力大、飲食習慣等也可能導致類似症狀,所以許多時候難以分清,因此留意嘔吐、體重減輕、貧血等合併症狀,以及注意有消化性潰瘍、胃炎、或是胃癌家族史等此類風險較高的族群,則建議採取主動篩檢。

如果不慎感染了可以自行等待好轉嗎?
據醫學統計,約有80%的幽門桿菌患者會有慢性胃炎,但多數症狀較輕微,約15~20%的幽門桿菌患者會引發胃潰瘍,而只有約2%的患者會罹患胃癌,雖然比率偏低,但幽門桿菌確實會破壞胃粘膜,使得腸胃容易發生各種病變,不過由於個人免疫體質與生活型態等因素,使得治療判定更加不易,因此除了高風險群主動篩檢,檢驗結果呈箘數偏高或是有合併感染的症狀就需諮詢醫師決定是否進行殺菌療程。

除菌治療時強化治療與降低副作用的方法
許多患者在接受殺菌治療時,會因為抗生素而產生如腹瀉、噁心和嘔吐等副作用,容易導致病人自行停藥、因而影響療程,而第二次或第三次治療就需面臨抗藥性增加的風險,因此許多情況中會建議搭配適當益生菌進行輔助治療,除了益生蔨與幽門螺旋桿箘會競爭養分而產生抑制作用,扮演溫和輔助的殺菌功能,亦可舒緩抗生素治療的不適,從而提高幽門螺旋桿菌的根除率。

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遠離疾病纏身
面對幽門螺旋桿菌不必過於恐慌,感染不代表一定會得到胃癌。胃癌等疾病的產生,除了細菌的病變以外,更受先天遺傳基因、後天生活習慣及飲食等其他多方複雜因子造成。預防幽門螺旋桿菌需要多注意:

  • 不飲用生水、避免食用不潔食物
  • 不與他人共用餐具
  • 勤洗手
  • 注意個人衛生及環境之清潔
  • 避免以口咀嚼食物餵食嬰幼兒

消除幽門螺旋桿菌雖然可以減少胃癌發生的風險,但環境衛生及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才是遠離疾病的根本之道。均衡飲食、多吃蔬果、少吃加工食品、醃漬物、燒烤、油炸物,家中若有腸胃相關疾病史建議定期接受胃鏡檢查,才能保「胃」健康、遠離細菌侵襲!

參考備註:

  • 文獻1:Lili Wu, Zikai Wang, Gang Sun, Lihua Peng, Zhongsheng Lu, Bin Yan, Kun Huang & Yunsheng Yang: Effects of anti-H. pylori triple therapy and a probiotic complex on intestinal microbiota in duodenal ulcer
  • 文獻2:Kamila Goderska, Sonia Agudo Pena, and Teresa Alarcon: Helicobacter pylori treatment: antibiotics or probiotics
  • 文獻3:Massimiliano Praitano Ma, Salvatore Iaconob, Ruggiero Francavillaa: Probiotics and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nbsp;

延伸閱讀: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