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發展,現代人面臨營養過剩的問題,再加上飲食及生活習慣西化,不僅常吃油炸、甜食等精緻食物,工作超時加班、缺乏運動成為常態。即便不菸不酒,卻仍有高達1/3人口被診斷出「脂肪肝」。許多病例雖沒有立即的危害性,卻有少部分會導致肝硬化、肝炎甚至肝癌及心血管疾病,其風險不容小覷。

什麼是脂肪肝?
脂肪肝俗稱「肝包油」,代表肝臟細胞內蓄積了過多的脂肪,病理學上叫做「肝細胞的脂肪變性」。正常肝臟的脂肪量大約占整個肝臟重量的5%,當脂肪超過5%以上或組織學呈現30%以上的肝細胞發生脂肪變性,即稱為「脂肪肝」。造成脂肪肝的因素有很多,大致可分為因過度飲酒導致的「酒精性脂肪肝」,以及因為過度肥胖、飲食不均、代謝症候群、糖尿病等導致的「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雖然非酒精性脂肪肝屬於較良性疾病,但仍有10%的患者可能發展為脂性肝炎,嚴重時甚至會有肝細胞壞死的症狀,如C型肝炎,不可不慎。

「非酒精性脂肪肝 (NAFLD)」有什麼症狀?
大多數患有脂肪肝的病人都沒有明顯症狀,僅有少部分的人可能會出現倦怠、噁心、嘔吐、右上腹部不適、腹脹等非特異性症狀,通常都是做了腹部超音波、電腦斷層掃描、核磁共振、血液生化檢驗後報告異常,因而才進一步確診。

那麼,不確定自己是否有脂肪肝,但體重、血糖、血壓都超標,該怎麼辦呢?

從調整腸道好菌從開始!
近年來研究指出「腺苷5’-單磷酸 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 在調節細胞能量代謝平衡中具有關鍵作用,特別是在能量供應不規律時,容易遇到「胰島素阻抗」(胰島素作用原理詳見:為自己和寶寶著想─不可不知的妊娠糖尿病)或是代謝因子引起的疾病,如脂肪肝的發生過程中均扮演重要角色。

據動物實驗顯示,餵食宮入菌的老鼠,其體內會產生 SCFA-丁酸( Butyric acid ),而丁酸會誘導「腺苷5’-單磷酸 活化蛋白激酶」活化,從而預防及治療因高脂飲食所誘發肥胖及胰島素阻抗的老鼠,同時也會產生能通過葡萄糖及脂質代謝影響的AMPK,進而達到調節能量平衡作用,降低肝脂肪的形成。

除了補充酪酸益菌外,改善生活作息也很重要!
一、正確飲食觀念:「攝取營養、控制熱量」
錯誤的飲食習慣導致肥胖仍是引發脂肪肝病的重要原因,過去曾有研究顯示,同樣是一天攝取兩千大卡高熱量的食物,分成三餐吃,跟分成五餐、六餐吃比較,分六餐者特別容易堆積脂肪形成脂肪肝。有些民眾在喝酒時,喜歡搭配高熱量、高油脂食物,在不知不覺中吃進過多的熱量,說好聽點是「不傷胃」,實際上卻造成肝臟脂肪的囤積。

正確的飲食觀念是「攝取營養、控制熱量」,像是容易造成脂肪累積的澱粉類食物就得攝取適量,並多吃蔬果、蛋白質及低脂肪食物。其中,蔬菜具有許多好處,在餐食中多吃蔬菜可增加飽足感、減少總熱量的攝取,豐富的纖維質還能促進腸胃蠕動和消化,有助於減少肝臟脂肪的堆積。

二、適度搭配中等強度運動
多吃少動也是造成肥胖的原因之一。許多民眾只喜歡散步,但散步半小時只能消耗80大卡,換算下來,喝一杯400大卡的含糖飲料,必須散步至少2.5小時才能消耗掉,遠不如做中等強度運動,例如:快走、游泳、騎腳踏車來的有效率。

三、飲食控制與體重管理,雙管齊下來減重!
運動雖然重要,但光靠運動控制體重並不容易。來有個關於減重的口訣是這樣的:「3分靠運動,7分靠飲食。」一個炸雞腿便當的熱量是1000大卡,必須散步6.25小時才能消耗,但若從飲食調整下手(例如:剔除油炸食物與滷汁),再搭配適度的運動,將能做到更有效的控制。

飲食習慣改善了,每週固定運動3~5天、每次30~60分鐘,體重自然能逐漸減輕,脂肪肝症狀也能慢慢改善,甚至消失。要記住,一味追求速效反而傷身,持之以恆最重要,身體也才會越來越健康!

非酒精性脂肪肝與其併發症聽起來固然可怕,但其實並不一定得靠藥物治療,只要平時養成良好飲食習慣、適度運動、補充益生菌等作為保健,維持身體代謝機能與腸道免疫消化系統健康,如此便能遠離脂肪肝的威脅囉!

延伸閱讀:
為自己和寶寶著想─不可不知的妊娠糖尿病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