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時節是感冒的高峰期,若感冒伴隨腹瀉或嘔吐等症狀,醫生就會診斷是「腸胃型感冒」。但它到底是腸胃炎還是感冒呢?其實,醫學上根本沒有「腸胃型感冒」這個名稱!

被誤解的「病毒性腸胃炎」

「感冒」基本上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大多有發燒、咳嗽、流鼻涕、鼻塞、喉嚨痛和頭痛等症狀;「腸胃炎」則可能由病毒或細菌感染,造成嘔吐、腹痛與腹瀉。當病毒入侵腸胃道黏膜,使病人同時出現呼吸道感染與腸胃不適的症狀,就是「病毒性腸胃炎」,由於跟感冒一樣是病毒感染,醫師通常會以「腸胃型感冒」向病人解釋,讓病人理解這是「由病毒傳染的腸胃炎」,和一般吃壞肚子的細菌性感染情況不同。

認識「輪狀病毒」與「諾羅病毒」

症狀 病原 季節
病毒性腸胃炎 嘔吐、腹瀉、腹痛、噁心、發燒、脫水、無力 輪狀病毒
諾羅病毒
腺病毒
秋冬盛行,在台灣四季仍常見
細菌性腸胃炎 嘔吐、腹瀉、腹痛、黏液狀的糞便 沙門氏菌
大腸桿菌志賀氏菌
葡萄球菌
霍亂弧菌
夏季盛行
一般感冒 鼻炎、鼻塞、咽喉不適、發燒、肌肉痠痛 數百種病毒 秋冬盛行
流行性感冒 嚴重呼吸道不適、聲音沙啞、發燒、痠痛無力、輕微腹瀉 流感病毒 秋冬盛行

最常見的兩大病毒性腸胃炎,分別是由「輪狀病毒」和「諾羅病毒」所引起。其中又以「輪狀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腸胃炎最為常見,除了全年都可能感染,它的傳染力極高,好發於五歲前孩童,主要症狀為上吐下瀉,嚴重時甚至會導致脫水;「諾羅病毒」也是全年都可能感染,但多半集中在冬季。傳染力也很強,任何年齡層都有可能感染,常見症狀有腹瀉和發燒等。2020年全球大流行的COVID-19也會引起腹瀉等腹部症狀。

輪狀病毒和諾羅病毒生存力強,能長時間存活在患者的糞便或嘔吐物當中。若沒有養成良好的清潔習慣,這些病毒就會透過糞便或嘔吐物的飛沫,附著在手或是物體的表面上,若是沾到病毒後,再接觸到口鼻或眼睛黏膜,就有可能遭到感染。

如同大多數的病毒,目前並沒有針對輪狀病毒的特效藥,病程期間只能像細菌型腸胃炎一樣,透過喝電解水、食用清淡少油、澱粉為主的食物或禁食來處理。如出現脫水現象,則要考慮服用止瀉藥物,甚至透過點滴注射來防止,過程十分煎熬且麻煩,因此預防工作是少不了的!

如何預防病毒性腸胃炎?

俗話說「預防勝於治療」,要有效預防病毒性腸胃炎,可以透過下面幾項方式:

1. 正確洗手

從外面回家後,第一時間就要把手清洗乾淨。

洗手五步驟:濕、搓、沖、捧、擦

濕 – 用清水將雙手完全弄濕

搓 – 將雙手抹上肥皂,手心、手背、手指互相搓洗20秒

沖 – 用清水將雙手澈底沖洗乾淨

捧 – 捧起清水將水龍頭沖乾淨,並記得關水龍頭

擦 – 用烘手機或紙巾,將雙手擦乾

2. 至醫院接受病毒疫苗

目前國內上市的輪狀病毒疫苗廠牌有兩種,分別為二劑和三劑,皆為口服疫苗,保護力都有八到九成。第一劑最早接種年齡為「出生滿六週」,每劑最短接種間隔為四週。口服輪狀疫苗接觸口腔黏膜即有作用,可評估自身需求,自行至醫院診所自費接種。

3. 補充益生菌產品,增強免疫力

可以與腸道壞菌競位,讓腸道內的益生菌(Probiotics)有生長空間,同時「益生菌」提供養分給益菌,以維持腸道生態平衡,能夠增強腸道免疫力和防護力,有效對抗外在威脅。

若不小心感染病毒,益生菌可以幫助建立好的腸道菌叢環境,亦可配合服用益生菌縮短病程。近年更有臨床研究指出,宮入菌、LGG益生菌株併用低滲透壓的電解質補充液,能夠快速建構腸道黏膜、平衡腸道菌群並且修護黏膜,降低腹瀉的頻率與時間、降低住院的機率並且迅速改善脫水症狀,使病人不會因脫水而產生虛脫的情況,讓病人早日康復!

參考備註:

備註1:王瑄惠醫師《認識讓寶寶腹瀉難止的輪狀病毒》

備註2:輪狀病毒疫苗(Rotavirus Vaccine) –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備註3:劉明發醫師《病毒性嘔吐、腹瀉,醫:電解質液併益生菌助緩解》

延伸閱讀:

閱讀1: 加強免疫力,輕鬆預防輪狀病毒

閱讀2:最不想要的旅行紀念品-從旅行者腹瀉變成腸躁症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