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9年年底,病毒傳染使全球陷入警戒。在台灣,非洲豬瘟、新型冠狀病毒使人心惶惶,新型冠狀病毒更使全球經濟停擺、醫療體系崩潰,傳染病的影響不容小覷。非洲豬瘟經由患病豬隻糞便傳染,而新型冠狀病毒的源頭指向為蝙蝠,不禁要問,為什麼都是在動物體內的病毒,非洲豬瘟經由豬隻糞便傳染,不僅不傳人,對人體也無影響;反觀冠狀病毒在蝙蝠體內相安無事,不僅傳人,還藉由人傳人搞的病情一發不可收拾?原來「致病性」才是影響感染結果的關鍵。
人類是如何感染疾病的?認識「傳染鏈」
當病毒富有致病性—也就是造成人類生病之後—傳染病的流行就可能開始了。而傳染疾病一直是衛福部及醫療單位重視的社會風險之一。到底病毒是透過何種方式轉移到人體細胞內,並使我們受到感染,進而影響健康呢?要探索疾病感染的途徑,不可不提到「傳染鏈」。
傳染病的傳播有四項主要因素:病原體、傳染源、傳播途徑及宿主,稱之為傳染鏈。
- 病原體:是些細小的微生物,如細菌、病毒、真菌或是寄生蟲。
- 傳染源:讓病原體可以存活、寄居或繁殖的環境,就稱之為傳染源。可能是受感染的人類(例如:患者、帶菌者和無症狀感染患者)、動物、昆蟲或是泥土,人類透過接觸到這些傳染源,就會受到感染。
- 傳播途徑:指病原體擴散的方式,分為接觸傳播、飛沫傳播、空氣傳播、食物或水源傳播、病媒傳播、血液或體液傳播及先天傳染,有些病原體可有超過一種以上的方式傳播出去,例如水痘,可從接觸及空氣傳播出去。
- 宿主:指受感染者。某些人容易成為傳染病的宿主,例如幼兒、年長者或是長期病患,他們抵抗力較弱,較容易受到感染。
當傳染鏈的四項因素都具備,病原體就能夠順利進入宿主體內,反之,傳染鏈裡的任一因素被斬斷,感染的機率就會下降甚至消失。
病原體、微生物也有他們的平衡之道
人類被許多微生物定殖;傳統估計是,人體細菌(不包含真菌、古菌、病毒的平均數量)是人類細胞的10倍多,遍及皮膚、口腔、鼻子、陰道、消化道,尤其是腸胃道,有數兆個細菌及微生物存活。有些細菌會製造人體無法合成的有益化合物;有些細菌則能訓練身體對外來威脅不要過度反應。而當某種病原體或微生物侵入宿主的某一部位並大量繁殖,破壞了宿主與原有微生物的平衡關係時,就會出現菌群失調,引起宿主產生疾病。
而病原體有相當多種類,大致上為以下五種
種類 |
特徵 |
常見疾病 |
|
病毒性 |
微小且簡單,由一個核酸分子與蛋白質構成的非細胞型態,無法自行表現出生命現象,需要宿主的細胞才能進行自我複製,疫苗是針對多種病毒的一種常見且有效的預防措施,疫苗可激發宿主免疫反應,當遇到病毒時,其免疫系統可快速做出感染的防禦。 |
感冒、病毒性肝炎、新冠狀肺炎、SARS、流感、登革熱、疱疹、病毒性腸胃炎、愛滋病、狂犬病 |
|
細菌性 |
個體非常小,一般是單細胞,結構簡單缺乏細胞核及膜狀胞器,絕大多數對人類有益或無害。相對數量較少有致病性。主要以抗生素來治療或預防,壞處是抗生素無法分辨好細菌與壞細菌,易導致腸道微生物生態失衡,引發腸胃道不適症狀。 |
肺炎、肺結核、破傷風、砂眼、淋病、梅毒、食物中毒、霍亂、痢疾、腦膜炎、痲瘋、鼠疫、炭疽病 |
|
朊毒體 |
錯誤折疊的蛋白質又稱普恩蛋白,是一種具有感染性的致病因子,僅由蛋白質構成,不含任何DNA或RNA,可自我複製。 |
羊搔癢症、狂牛症、克雅二氏病 |
|
真菌類 |
廣泛分佈於全世界,可與動物、植物或其他真菌產生互利共生或寄生,在自然界中極為普遍,包含酵母菌、黴菌及菇類。現存約有300種對人類有致病性的真菌 |
足癬、汗斑、陰道炎、鵝口瘡(白色念珠菌) |
|
寄生蟲 |
包括原生蟲和蠕蟲,屬於人類的寄生蟲,大多是無毒性的。若引起嚴重的疾病多因寄生蟲滯留在體內的時間過長有關。 |
蟯蟲、鉤蟲、蛔蟲、血吸蟲、阿米巴原蟲、瘧疾 |
當病原體進入體內後,宿主原有的微生物便會開始作用,如同戰爭一般,一分高下。
提高免疫力,向病毒SAY BYEBYE!
病原體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由於免疫系統的保護,這些病原體在正常情況下不容易感染我們,但是當我們免疫力下降或受損時,病原體便開始肆虐,威脅人類的健康。
但其實我們仍可透過一些方式,阻斷病原體到達我們的體內。在前段提到的傳染鏈中,只要阻斷一個環節,我們就可以避免感染。例如常做環境、手部消毒,清除病原體可能繁殖的地方,就可以有效殺掉病原體,或是及早察覺患病的患者,進行隔離,避免傳染。平常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環境整潔、食物安全等,都能有效截斷傳染鏈的一環。
除此之外,除了外部因素的預防,也別忘了體內健康的養成。注意飲食、睡眠品質、適度運動,多服用益生菌(例如:宮入菌),來維持體內好菌數,培養益菌叢,提升自身免疫力,才能當病原體入侵時,有足夠的防禦能力來對抗邪惡病菌。
參考備註:
- 文獻1:CDC EIDs: Infectious disease surveillance and monitoring for animal and human health: summary June 2020
- 文獻2:分子柯霍法則(Molecular Koch’s Postulates):微生物與特殊疾病之間因果關係論證研究
- 文獻3:艾蘭納‧柯琳:我們只有10%是人類:認識主宰你健康與快樂的90%細菌
- 文獻4:Q&A: What are pathogens, and what have they done to and for us?: Francois Balloux and Lucy van Dorp (US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延伸閱讀:
- 閱讀1:加強免疫力,輕鬆預防輪狀病毒
- 閱讀2:求救!腸病毒來了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