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出國這幾天拉肚子拉到屁股痛死了,不僅沒玩到也沒吃到!回國後還在拉,真的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好慘!」

旅行者腹瀉 (traveler’s diarrhea),是一種腸胃道感染疾病,也是俗稱「水土不服」的表現之一,發生率在30%-70%之間。通常在旅行的第一週內發生,但也可能發生在外出旅行的任何時間,甚至是回國後還持續。致病性大腸菌 (Enterotoxigenic E. Coli) 被視作常造成旅行者腹瀉之病原體,而後可能發展為「感染後型」,腸躁症 (IBS) 之症狀,因此旅行者腹瀉千萬不可輕忽!

在正常情況下,我們皮膚與外界相通的腔道上黏膜,尤其是在醫學上仍被歸類為「體外」的消化道,都存在有多種細菌。這些菌群相互相制約,彼此和平共存維持平衡狀態。特別的是腸道中部分菌群對人體極有益處,稱「益生菌」,不僅促進消化,且能抑制致病菌的過度繁殖,無法作惡。

1. 當外出旅遊時,由於飲食改變,使腸道內各菌叢的平衡發生了變化:

2. 當地飲食改變旅者腸道內正常菌群的種類及數量,腸道菌群原有的生態平衡遭到破壞。正常益生菌群發生變化,無法制約致病菌,導致腸道菌叢生態紊亂,出現腹脹、腹瀉等症狀。

3. 吃進外來種微生物,外來種細菌或病毒感染時,都會激發血清素大量分泌使腸道血清素系統改變產生腸躁與腹瀉,甚至這些有害菌產生毒素在腸道中,與含血清素細胞之受體結合產生嚇人的上吐下瀉。

舟車勞頓、時差、暈機等造成之壓力改變了腸道菌生活環境,使好菌下降,而壞菌如志賀氏菌、大腸桿菌被吸發引起發炎而造成腹瀉,都可能是旅遊腹瀉的原因。但飲食不潔才是主因,旅者不小心吃進了細菌、寄生蟲與病毒等「壞傢伙」,這些特定的致病源可能改變原有腸道菌叢平衡,其本身也可能是導致腹瀉的原因。

旅行過程中除了注意飲食衛生外,建議出遊前3~5天補充益生菌在備足所需的隨身包益生菌,每日補充從而維持腸道菌叢的好菌數量,萬一不幸發生水土不服,導致腹瀉、腹痛、腹脹等情況下列幾種方式有助於緩解症狀:

加強補充益生菌
腹瀉破壞腸道微生態,如水土流失破壞植被。腹瀉導致有益菌下降,而有益菌關係着免疫力,因此免疫力從而下降,再導致腹瀉就加重。所以具有微生態理念的消化內科醫生,在腹瀉初期給患者補充益生菌製劑。例如屬於酪酸菌的宮入菌,腹瀉初期每天3~6包,有效增加腸道益菌,幫助免疫力上升,重建腸道微生態。益生菌劑量多一些效果將更明顯,尤其出門在外難以休息或就醫,更是需要多多補充益生菌。

補充水分與電解質
一旦發生旅行者腹瀉,特別是嬰幼兒以及老年人,首先應儘速補充水分及電解質,避免脫水狀況。建議在旅遊時攜帶口服電解質溶液或口服電解質片,亦可以使用替代泡法:1公升水+1湯匙鹽+1 湯匙蘇打+4湯匙糖;或1公升水+1湯匙鹽+8湯匙糖。

飲食調整
嬰兒在腸胃發炎時,分解乳糖的酵素會被破壞,因而產生短暫乳糖不耐症,父母可選擇無乳糖奶粉減輕其不適症狀;兒童或成人建議食用煮熟的澱粉類與麥片類食物,如馬鈴薯、麵粉製品、飯,餅乾等。

出國旅行共享天倫之樂,是最近國人越來越常見的家庭活動,如何避免水土不服造成旅遊中的不快,建議在出國前兩週就要開始調整作息,留意飲食狀況,並定期補充益生菌,如此方能無縫接軌國外旅遊。出門在外除了留意飲食與作息正常外,建議挑選能常溫保存、便於攜帶的益生菌,如妙利散等,不僅減輕行李負擔,更能保障出國玩的心情與健康!

我要留言